摘要: 双喜字錾金扳指,高2.6cm,直径3cm,厚0.5cm。 扳指里外层皆纯金质,中间夹以木质内胆。外层环绕金圈镂雕5个双喜字,均匀排列,上下边沿各饰一周回纹;内层金圈刻有"义和"、"足金"两戳记。 青白玉 ...
双喜字錾金扳指,高2.6cm,直径3cm,厚0.5cm。 扳指里外层皆纯金质,中间夹以木质内胆。外层环绕金圈镂雕5个双喜字,均匀排列,上下边沿各饰一周回纹;内层金圈刻有"义和"、"足金"两戳记。 青白玉扳指,清,直径3.10cm,高2.80cm。清宫旧藏。 扳指,又称"搬指",是护指之物,一般多用玉做成指环状。最初戴于右手大拇指上,以免拉弓勾弦时勒手,后演化为一种装饰品。此扳指马鞍型,鞍面上有黄色桂花皮,玉质洁白莹润。附黄条,其上墨书"府脂玉皮搬指一个"。 翠镶金里扳指,清,径3.2cm,高2.5cm。 扳指圆筒形,套有金里。上端口沿磨平,下端口沿直平,通体光素。 此物是清宫造办处制造,为皇帝所专用。其翠色纯净,光泽温婉,为翡翠之上品。 扳指,古称韘,是扣弓弦的器具,套于拇指之上,防止拉弓时勒伤手。扳指在清代盛行,并逐渐演变成豪官显贵手上的一种装饰品。扳指最初多用骨或象牙雕制,清代的原料多选用玉、翡翠或金银,有的还饰有纹饰和镌刻诗句。 金珀光素扳指,清,高2.5cm,口径3.2cm。 扳指圆柱形,通体光素无纹饰,深桔黄色,全透明,内含多道冰裂纹。 金珀与琥珀、蜜蜡都是指松树的脂液被埋藏于地下多年后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固体。金珀因其颜色为金黄色而得名,金珀形成的年份较短,琥珀形成的年份较长,所以有"千年的金珀,万年的琥珀"之说。 扳指的前身是古代所称的"韘"。《说文》云:"韘,射决也,所以拘弦。"可知韘是一种专供射箭拘弦时以保护手指的器具。商代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一件玉韘,圆筒状,一端平齐,一端为斜口,一侧面有一凹槽。汉代时玉韘已变成了韘形的鸡心佩,到了清代玉韘又演变成圆筒状、无凹槽的扳指,一般套在大拇指上,仅起到装饰的作用。扳指在清代大量制作,非常盛行,质地以白玉、青玉、翠玉为多,有的还饰有纹饰和诗句。用金珀制作的扳指极少,且如此晶莹剔透,非常珍贵。 碧玉刻诗扳指,清乾隆,直径2.90cm,高2.20cm。清宫旧藏。 碧玉质,局部有褐斑。器呈圆筒状,外部雕填金地萱花一枝,花枝旁有山石。另一侧有填金《御题萱花诗》一首:"叶绿与花黄,无情自在芳。持将赠屈子,定是不能忘。" 翠扳指,清,径3.2cm,高2.5cm。 此扳指翠玉质地。形制为两端平齐、外周平滑的圆筒。通体光素。 扳指,古称韘,是扣弓弦的器具,套于拇指之上,防止拉弓时勒伤手,最初多用骨或象牙制作。清代逐渐成为豪官显贵手上的一种装饰品,原料多样,玉、翡翠或金银为贵重材料作品,有的还饰有纹饰或镌刻诗句。 金镶珍珠翡翠戒指,清,径2cm,面长1.8cm。 戒箍活口,戒面中间六爪金托嵌珍珠一颗,两边分别嵌一枚雕刻成蝙蝠状的翡翠和红宝石。 祖母绿戒指,清,径2.1cm,面长1.5cm,宽0.3cm。 戒指金箍活口。戒面雕卷草纹托,镶嵌祖母绿宝石三块、钻石三颗。 白金镶钻石戒指,清,径1.7cm,面长3.85cm。钻石重5.58克拉。 戒指白金箍,戒面嵌钻石一块。钻石切工标准,无色,质地及切工均为上乘。 白金镶蓝宝石戒指,清,径1.7cm,面长2.09cm,宽0.94cm。 戒指白金箍,两端饰珠纹。戒面四爪托,嵌蓝宝石一块。蓝宝石色带平直,内有液体包体,底部有象鼻眼,原为镶嵌装饰件,后改为戒面。 金镶翠戒指,清,戒面长1.5cm,宽1.1cm,戒圈口径2cm。 戒面为翠制,长方随形,翠绿色,鲜碧通透,水头很足。18开金戒圈,戒圈为死口。戒圈内里镌刻"善记"、"18"等戳记。 |
相关阅读